来源:bob综合体育登录 发布时间:2025-03-30 22:34:13
3月24日,印度财政部税收局发布第06/2025-Customs(ADD)号通报称,接受印度商工部于2024年12月26日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滚子链(Roller Chains)作出的反倾销肯定性终裁建议,决定对中国的涉案产品基于到岸价(CIF)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浙江巴科德机械有限公司、江西恒久链传动有限公司、安徽黄山恒久传动有限公司和浙江恒久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外
此前的3月21日,印度财政部税收局发布多份通报,对自中国进口的包括软铁氧体磁芯、一定厚度的真空绝缘瓶、铝箔、三氯异氰尿酸和聚氯乙烯糊状树脂等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在截至25日的3月份,根据亚布力企业家论坛研究中心的统计,前25天,在涉及中国产品“倾销”的53条贸易争端信息中,有14条与印度有关,占比高达26%。其中,印度对进口自中国的7款产品加征了反倾销税;对不溶性硫磺、维生素A棕榈酸酯、偶氮颜料、乙腈、丙草胺、铝箔等多款产品做出了反倾销终裁,对进口自中国的扁钢制品做出了反倾销初裁,同时对涉华聚醚多元醇发起反倾销调查。
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以2024年为例,全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384.78亿美元,同比增长1.7%,印度为中国第13大单一贸易伙伴。其中,中国对印出口1204.81亿美元,同比增长2.4%,印度为中国第6大单一出口市场;中国从印度进口179.96亿美元,同比下跌3%,印度为中国第33大单一进口国。中国对印贸易顺差1024.85亿美元。
2025年1-2月,中印双边贸易规模约为236亿美元,同比增长2%,印度继续保持中国第13大单一贸易伙伴地位。其中,中国对印度出口209.8亿美元,同比增长7.9%,前两个月,印度跃升为中国第5大单一出口市场;中国进口26.2亿美元,同比下跌28.7%,但由于中国进口整体的大幅度下滑,所以印度前两个月在中国进口的排名上升了4位,成为中国第29大单一进口国。前2个月,中国对印贸易顺差为183.6亿美元。
从中印双边贸易结构看,中国对印度出口主要是机电、音像设备及零件,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塑料及制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及杂项制品等。以2024年的数据为例,2024年,中国对印度出口机电产品达669.28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产品出口160.7亿美元,同比下跌8.9%;贱金属及制品出口89.49亿美元,同比下跌7.5%;塑料及制品出口69.799亿美元,同比增长5.6%;纺织制品出口56.13亿美元,同比下跌10.75%。
中国从印度进口的主要商品品类包括矿砂,机电产品,化学工业及相关这类的产品,贱金属制作的产品、活动物及动物产品等。2024年,中国从印度进口矿产品50.6亿美元,同比下跌3.6%;中国从印度进口的第二大品类产品是机电产品,2024年,中国从印度进口25.99亿美元,同比增长13.99%;化工产品进口22.74亿美元,位居第三位,同比增长2.1%。贱金属及制品位居第四位,全年进口14.1亿美元,同比增长6.1%。
根据近年来印度频频对华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以及加征的各种关税,以及亚布力企业家论坛研究中心对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公布的案件统计和追踪,我们得知印度对华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以及加征反倾销税有以下特点:
一是立案数量慢慢的变多。如前所述,3月份前25天,涉及中国的53件贸易争端案件中,印度就高达14件,几乎超过10年前全年的立案数量。
二是肯定性终裁裁决率高。印度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常采用印度企业的制造成本加期间费用加5% 的合理利润来构造正常价值,而中国企业产品售价一般较低,因此但凡印度立案对中国产品做反倾销调查,最终大多数都被认定为倾销。
三是被调查产品主要集中于化工以及贱金属制作的产品领域。印度化工行业集中度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印度常常以企业申诉名义对涉华化工原料和制品贸易做出详细的调查,根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的数据统计,仅化工类被立案调查的案件数量就占印度涉华反倾销调查数量比例的41%。近年来,印度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扩大到贱金属制作的产品等行业领域,而且涉及的行业愈来愈普遍,从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到先进的技术领域都有覆盖。
四是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涉案金额持续攀升。2004 年之前,印度对中国反倾销案件涉案金额每年不到 1 亿美元,尚不足以威胁中国的出口贸易。但自 2005 年起,涉案金额不断攀升,到 2016 年单年已高达数十亿美元。与此同时,印度逐步的提升对中国征收的反倾销税率。比如3月25日印度做出的对华丙草胺作出的反倾销终裁,建议税率最高达到了2017.9美元每吨。而此前公布的草铵膦税率更是达到了2998美元每吨。
首先还是经济结构与贸易逆差过大差异的问题。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使得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强。长期以来,中印之间有较大的贸易逆差,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印度商工部曾召开会议商议削减从中国的产品进口以解决“印中贸易不平衡”问题,加大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是其措施之一。在疫情前的2019年,中国对印度贸易顺差仅568.4亿美元,到2022年,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就突破了1000亿美元,2024年逐步扩大到1024.85亿美元。通过反倾销税,印度试图限制从中国的进口,降低逆差。
其次是印度希望保护本土产业,应对竞争压力。2014 年,印度总理莫迪提出了“印度制造”倡议(Make in India Initiative),旨在将制造业占GDP 比重由15%提升到25%,把印度打造成为全世界制造业中心。2020年5月12日,莫迪在全国发表讲话,宣布了“自立印度”综合经济方案(Atmanirbhar Bharat Abhiyaan),莫迪希望减少进口依赖并推动“印度制造”战略。但印度制造业实力相对偏弱,而中国制造业发展较为成熟,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价格、质量和种类等方面往往更具优势,大量中国商品进入印度市场对其本国相关产业造成了一定冲击。为保护本国产业,印度政府在企业的推动下,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希望能够通过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提高中国产品价格,削弱中国产品在印度市场的竞争力,为本土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再次是印度与中国的战略竞争考量。印度的大国梦始终笼罩着浓重的“中国情结”,将中国视为其追求大国地位的竞争者或威胁者,认为中国的发展会影响其崛起。在这种战略思维下,加上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意图拉拢印度对中国实施制衡,印度也因此积极做出响应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对中国频频发难,发起反倾销调查是印度对付中国的经济措施之一,而下架中国APP、限制中国企业投资,对中资企业进行税务调查,查封中资企业银行账户等,成为印度对付中国企业的日常招式。尤其是2020 年加勒万河谷事件后,印度强化人为措施阻碍双边正常贸易和投资,贸易领域的摩擦也随之加剧。
第四是印度对国际规则的滥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当一国认为进口自他国的产品低于本国市场行情报价并对相关产业造成损害时,就可以发起反倾销调查。印度依据这一规则,认为中国部分产品存在倾销行为,但在实践中,印度往往将反倾销措施滥用,将其作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同时,印度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倾销的计算甚至认定上,人为拉高正常价值和倾销幅度,这是一种歧视性的做法。此外,印度经常通过公开媒介煽动贸易救济的好处,鼓励“当地企业申请反倾销立案”,通过贸易调查来获得保护。
首先,短期看,影响中国企业对印度的出口。印度对华产品加征反倾销税,将冲击中国企业的出口,高额的反倾销税率直接增加中国企业的出口成本,迫使部分企业退出印度市场,进而影响中国对印度的出口。
其次,长期看,可以倒逼中国企业产业升级,中国公司能够通过技术升级、提高附加值。例如,24日滚子链案中印度给予豁免的几家中国企业因证明无倾销行为而获得零税率。
再次,印度的反倾销措施将刺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更多的外向型中国企业将把生产基地向东南亚或南亚其他几个国家转移,以规避关税风险。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一方面需要完善出口价格核算,避免被认定为倾销。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在印度或第三国设厂,规避关税壁垒。总之,不能放弃印度市场。根据印度最新的统计数据,印度人口已高达14.38亿,而包括54个主权国家在内的非洲大陆总共才14.29亿人口,从人口规模上看,搞定印度市场其实就等于搞定了整个非洲市场。从难度上讲,搞定印度市场的难度肯定小于搞定54个主权国家的非洲市场难度。
此外,政府层面也应加强协调沟通,通过双边对话机制协商解决分歧。不过,如前所述,中印之间贸易不平衡,中国顺差规模太大,中国可通过的对印度进行反制的经贸手段不多,印度对华反倾销措施应当还会持续加码。